English
正體中文

關於我們

知識就是
我們希望創造出專家的社群平台,讓專家能在平台上培養自己的專業形象
我們配合產業的需求提供管道,讓大家的專業知識能夠被需求者看見
我們與獵才顧問分工合作,提供專家更好的職涯發展與工作機會

 

知識力的宗旨
近年來社群發達愈來愈多人經由臉書、LINE等社群吸收知識,由於內容來源無法控制造成謠言與誤導。
知識力成立的宗旨:專業的知識必須讓學有專精的各行各業專家,經由公開且公正的平台傳遞。
我們希望創造出專家社群,讓專家在平台上培養自己的專業形象,與不同領域的專家互相交流學習。
希望未來台灣的知識是經由知識力上的專家傳遞,讓全民吸收正確的知識,從而提升全民專業素養。

 

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行列,我們希望結合各行各業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共同為知識普及而努力,如果您有興趣加入本團隊,或對本平台有任何建議,歡迎聯絡我們。

 

【話說從頭】知識力與維基百科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看完成知識力的營運模式會問我:咦~這個和維基百科有什麼不同?簡單的說,維基百科是由不知名的使用者所提供片段的「名詞解釋」;而知識力是由學術界與各行各業專家所提供前後連貫由淺入深大約兩成深度的「專業知識」,那麼片段的名詞解釋和前後連貫的專業知識又有什麼不同呢?

 

❒ 知識引爆點(KTP:Knowledge Tipping Point)
任何專業的知識都有臨界點,不同的知識臨界點不同,一般而言,當我們對於一個專業知識的理解與認知低於一成(10%),則必須有老師由基礎知識開始循序漸進的教授才能理解入門,否則參加再多研討會也只是片斷的聽到一些專有名詞,無法理解這些名詞與名詞之間的關聯意義;而當我們對於一個專業知識的理解與認知達到兩成(20%),此時可以順利突破知識障礙,進入「知識引爆點(KTP:Knowledge Tipping Point)」,如<圖一>所示,接下來可以自行學習,每次參加研討會或參與專家討論都可以吸收一定比例的知識,如同「吸星大法」,如此一來知識可以慢慢的累積起來,我習慣把它稱為知識的「兩成規則」。

 

圖一 知識引爆點(Knowledge tipping point)示意圖。

 

「知識平台」的主要目標,就是把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分門別類,其中每個分類的「基礎文章」與「進階文章」提供連貫性由淺入深「兩成深度」的知識,讓初學者可以跨越「知識臨界點」,之後不論參加研討會或是網路查詢資料,都可以自行學習。

 

❒ 知識力與維基百科的不同
知識力與維基百科的不同主要有下列三項:
➤知識的連貫性:維基百科提供的是片段的「名詞解釋」,只能提供參考,如果使用者本身已經具備該領域的基礎知識,則可以吸收大部分內容;如果使用者沒有該領域的基礎知識,則看了維基百科的名詞解釋仍然是一知半解。而知識平台上的知識分門別類,提供前後連貫由淺入深大約兩成深度的專業知識,讓初學者可以跨越知識臨界點,之後就可以自行學習。
➤知識的專業性:維基百科的內容是由不知名的作者提供,無法確認其正確性,因此近年來學術論文都強烈建議不要引用維基百科的內容。而知識平台上的知識由専家提供,雖然允許専家使用筆名,但是使用者可以查詢專家的基本背景資料做為參考,而且所有知識都可以由使用者提供回饋,在專家與使用者討論的過程中,知識的正確性可以接受平台上其他專家與使用者的檢驗。
➤知識的衝突性:不同的專家對於同一個知識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這種情形特別容易發生在敘述性的知識,也就是了解事件本身的知識,例如:有關事實、信念、類推、理論、意見等,有時候並沒有一定的對或錯,而是由那一個面向看事情而已,這種情況通常需要大量的專家討論,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維基百科並沒有提供線上討論的機制,而知識力不但提供公開的線上討論,更可以提供使用者與專家私下討論或咨詢顧問服務。

 

我們可以說,維基百科是由不知名的使用者所提供片段的「名詞解釋」;而知識力是由學術界與各行各業專家所提供前後連貫由淺入深大約兩成深度的「專業知識」,使用者不但可以從頭開始學習知識,可以查詢專家的基本背景資料做為參考,也可以和專家公開或私下討論,為專業知識的推廣與傳播、跨領域專家的討論與交流提供了一個管道。


❒ 以比特幣為例說明知識力與維基百科的差別
以比特幣為例,如果我們查詢維基百科,則得到的是下面的內容:

https://bit.ly/wiki_bitcoin

 

相信大部分人都聽說過比特幣是一種虛擬的電子貨幣,但是以這樣的知識基礎去看維基百科,會發現對許多內文其實一知半解,即使維基百科針對內文的某些專有名詞再連結到另外一個維基百科,同樣的又是一知半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百科全書提供的原本就是片段的名詞解釋而不是前後連貫的專業知識。

 

相反地,如果使用者進入知識力專家社群內的「知識平台」,點選「軟體資訊產業」分類內的「區塊鏈」,則得到的是下面的內容:

https://www.ansforce.com/posts?page=1&cid=block_chain

 

由第一篇文章開始將比特幣與區塊鏈的原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詳細說明;依序閱讀第二篇、第三篇文章,則可以了解整個區塊鏈技術的基本原理;再依序閱讀第四篇、第五篇文章,則可以了解區塊鏈的應用,這樣大概擁有區塊鏈相關的原理與應用兩成的知識,進入「知識引爆點(KTP)」,接在後面還有許多專家發表更深入的專業文章,如果仍然不夠,還可以再經由右下方的Google搜尋結果閱讀更多文章,以使用者已經了解的兩成知識為基礎,可以快速吸收更事業的內容達到知識累積的效果。

 

這裡想要強調的是,維基百科的資料豐富仍然很有參考價值,當我們對於一個專業知識的理解與認知達到兩成(20%)順利突破知識障礙,再回去看維基百科,這個時候就豁然開朗可以順利吸收了!

 

❒ 跨領域科技教育對創新的重要性
因為有NFC才有ApplePay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支付模式;因為有BLE才有iBeacon/Eddystone創造出全新的廣告行銷與客戶關係模式;因為有公開金鑰加密(Public key cryptography)與區塊鏈(Block chain)才有比特幣(Bitcoin)創造出全新的貨幣與應用,我們可以說近代所有的創新都源自於科技,是因為科技突破創新,才造成營運管理、商業模式、產品行銷創新,但是非理工背景的商務人士往往很難了解各種科技產品的原理及應用,甚至被許多專業術語所困擾,因此近年來美國長春藤名校商學院開設科技相關課程已經變成一種趨勢,由於人工智慧與金融科技的入侵,未來這種趨勢會愈來愈明顯。

 

科技產品眾多原理複雜,如何將艱深困難的科技知識簡化成容易理解的內容介紹給非理工背景的商務人士,是跨領域科技教育遭遇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此外,「創新」是近年來大家朗朗上口的名詞,但是創新要從那裡做起呢?人類對於自己的專業太過熟悉,往往被限制在自己專業的圈圈裡,這是創新最大的阻力,因此跨領域的知識交流,讓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學習另外一個領域完全不同的觀念與知識,才能激發出全新的創意與思考方向,這正是創新可能的起點。

 

科技教育的推廣關係到國家整體產業競爭力,需要科學技術、醫療保健、法律智財、財務金融、經營管理等五大類知識的專家共同努力,知識力專家社群的主要營運目標,是希望號召學術界的各大學教授、博士後研究員、碩博士生,與產業界的工程師、設計師、會計師、管理師、醫師、藥師、護理師等大家一起努力貢獻專業,提供前後連貫由淺入深的「知識平台」,取代不知名作者建立的「維基百科」,進行跨領域知識交流,以期協助台灣創業教育與人才培育。

 

知識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郵件:service@ansforce.com
公司地址:114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12號2樓(臺北創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