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正體中文
article_man_pic
為什麼有些藥是膠囊、有些是粉狀? 劑型設計與藥品的製程
科學月刊社  2020-03-22 22:18  A20200312002 
article_pic
偶爾感冒到診所諮詢醫師,問診後從藥師手中接過一包藥袋,打開一瞧:白色、綠色、粉紅色、各種大小、形狀的藥錠膠囊分布其中,再看看藥品清單,每顆藥錠分別有不同功能:止痛藥、退燒藥、止鼻水藥、止噴嚏藥、鎮咳祛痰藥、各種胃腸症狀藥。為什麼不同治療成分要分別做成不同的藥錠?顏色、外觀、大小各有什麼不同?內心的種種疑問才剛冒出,便隨著藥錠與水咕嚕咕嚕吞下肚。
article_man_pic
專利也會過期? 剖析新藥與學名藥的智慧財產權
科學月刊社  2020-03-22 22:18  A20200312003 
article_pic
每次看完醫生接著到藥局領藥的時候,是否曾經注意同一種成份的藥品,可能由不同的廠商所生產,這其中有什麼差異呢?常聽說藥品有專利保護,為何有這麼多藥廠都在做相同成分的藥,難道不怕「專利侵權」?
article_man_pic
電路也能有「軟筋骨」 穿戴式電子裝置新風景
科學月刊社  2020-03-22 22:18  A20200313001 
article_pic
穿戴式電子裝置的研發在近年相當熱門,幾項重點產品中,有的用來追蹤身體健康狀況,有些則透過數據蒐集來評估或預防疾病。以往大眾對這一類產品的印象都相當「生硬」,無論材料或成品,都好像無法擺脫這些硬底子的宿命。近日,中國國家奈米科學中心研究團隊在該領域又有新的突破,成功打造首款高導電與生物相容性兼具的軟性光電(flexible electronics),可望促進穿戴式及植入式電子裝置的新興應用。
article_man_pic
蜜蜂與農藥的戰爭 ── 歐盟禁用新菸鹼藥物的始末
科學月刊社  2020-03-22 22:18  A20200313002 
article_pic
要說起蜜蜂與農藥的戰爭,得把時間拉回到1994 年的夏天。那時,風和日麗的法國田園,成片向日葵一如往常地隨風搖擺。在晴朗的天空下,綿延不絕的向日葵田間,偶有幾隻蜜蜂穿梭其中,牠們時而翩翩飛舞,時而駐足停留在向日葵上採蜜,並帶回自己所屬的巢穴供女王蜂與幼蟲食用。
article_man_pic
臨床試驗「盲不盲」
科學月刊社  2020-03-22 22:17  A20200313006 
article_pic
報章雜誌上斗大標題寫著「浩鼎乳癌新藥解盲 科學上成功,法規上失敗?」,對此,浩鼎 董事長表示,依據2016年2月解盲「初步」數據顯示,用藥組與對照組相比,主要療效指 標未呈現統計學上顯著意義,外界認為這就是所謂的「解盲失敗」,但其中許多有意義的科 學及臨床資訊,已為未來產品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目前乳癌新藥全球三期臨床試驗預估 2020年完成收案,2022年完成期中分析,2023年解盲。
article_man_pic
全球減碳利器 ─ 碳交易市場
科學月刊社  2020-03-22 22:17  A20200313007 
article_pic
根據國際安永會計事務所(Ernst & Young)今(2018)年出版的再生能源國家吸引力指標顯示,臺灣在2017年雖然較前年進步,但排名仍是比2012~2015 年差,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臺灣碳交易市場的進展緩慢。
article_man_pic
3D列印植入物的外型設計與材料開發
科學月刊社  2020-03-22 22:17  A20200317001 
article_pic
植入物是現今常用的醫療器材,例如: 椎弓螺釘(pedicle screw)、 牙釘或 人工髖關節等……。其功能視患者情況,可以做為輔助矯正治療或直接取代人體原有的組織。以脊椎病變治療為例,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在盡量不影響患者活動下,以「椎弓螺釘」穩定脊椎、減少組織壓迫及免除疼痛,進而加強椎骨復原。雖然國內此類療程費用較昂貴且健保不給付,但還是有相當多患者為了生活品質,主動要求此療程。
article_man_pic
顛覆癌症治療的革命 — 免疫治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科學月刊社  2020-03-22 22:16  A20200317004 
article_pic
癌症連續36 年蟬聯國人10 大死因的首位,令人聞癌色 變。不過,其實癌症並不一定是絕症,尤其近年免疫治療出現後,讓癌症治療不只是狙殺癌細胞,甚至成為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現今,衛福部健保署也已同意將第一代免疫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接著在今(2018)年 9月6日公告法源,開放特定癌症病人自體免疫細胞療法,宣示進入癌症免疫治療的新階段。
article_man_pic
2018諾貝爾生醫學獎 — 癌症免疫療法
科學月刊社  2020-03-18 21:30  A20200318001 
article_pic
今(2018)年諾貝爾獎於10月1日正式揭開序幕,首先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與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本庶佑(Tasuku Honjo)同享殊榮,得獎的原因為發明「透過抑制負向調控免疫功能運作的癌症免疫療法」。
article_man_pic
吸熱制冷二合一新型態太陽能電池誕生
科學月刊社  2020-03-18 21:30  A20200318002 
article_pic
近年可再生能源相當受歡迎,如化石燃料的替代品之一──太陽能。然而,大自然仍為人類提供另一種的選擇,它的功能與太陽能相反,卻也是相當強大的能量來源,那就是「外太空」。